阜阳市地处黄淮海平原的南端、安徽省西北部,辖界首市和太和、临泉、阜南、颍上及颍州、颍泉、颍东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。
阜阳市历史悠久,人文蔚盛。历史上以颍州(今阜阳市区)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。西周以后,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,临泉境内的沈子国,颍上境内的慎等。春秋战国时,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,倪邱的新,临泉的寝等县邑。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。秦代始置汝阴县,汉属汝南郡。三国魏置阴郡。北魏孝昌四年(公元532年)置颍州,隋设汝阴郡,唐设颍州,宋设顺昌府,元属汝宁府,明属凤阳府。清为颍州府。清雍正十三年,颍州更名阜阳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,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。
北部以亳州市为中心的区域,同样经历了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。商代为都城,“汤始居亳,从先王居”。春秋置焦邑、秦置谯县、领有今亳州境内的谯、城父,属泗水郡,汉属沛郡,东汉属沛国,三国设谯都,东晋属谯郡,北周始置亳州,隋复置谯郡,唐置谯郡,宋归淮南东路,元置归德府,明降州为县,后复升为州,清属颍州府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亳州为阜阳地区下辖一个县,称亳县。一九八六年始改县为市,称亳州市,仍归属阜阳地区。
历史上颍、亳两州南北相望,随着封建政权更迭,而隶属不一,形成了两个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中心。明代洪武六年(公元1372年),颍、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,“省谯县入亳州,寻降亳州的亳县,属颍州”。弘治九年(公元1496)亳县复升为州,与颍州为颍州府,又降亳州为亳县,正式纳入颍州管辖之内,形成了东西四百里,南北七百里的广大地域。不仅包括今阜阳市、亳州市全境,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大部分地界。
阜阳市物华天宝,自然资源非常丰富。主要有颍上谢桥的煤矿;颍上县淮河北岸陶坝子一带的铁矿;阜南、颍上 2县淮河段数百万立方米的石英砂矿;界首、太和2县沙河流域地下的石油矿及遍布全市的制陶器用的胶粘土等。土壤有棕壤土、砂礓黑土、潮土、水稻土。森林资源主要是由落叶、阔叶树种组成的夏绿林,境内约有银杏、泡桐、侧柏、香椿、桑、榆、柳、杨、槐等51科160多种树木3亿余株。动物资源则有陆栖脊椎动物53科146种,如天鹅、鸳鸯、杜鹃、喜鹊、蟾蜍、黄鼬、刺猬、蛇、鳖、燕、雀、珠颈斑鸠、黄眉柳莺等。
这里是管仲、鲍叔牙、稽康、甘罗、吕蒙、刘福通的故里。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“唐宋八大家”中的欧阳修、苏轼、曾巩曾在这里为官多年,留下众多称颂阜阳的优美诗文。阜阳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颇多,文峰塔、奎星阁、颍上管鲍祠远近闻名,颍州西湖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齐名,颍上县小张庄和八里河南湖公园先后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命名为“全球500佳”。
气候
安徽阜阳四季分明,雨量适中,光照充足。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,安徽省西北方,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,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。年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,无霜期220天,年均降水910毫米左右。
气候
安徽阜阳四季分明,雨量适中,光照充足。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,安徽省西北方,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,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。年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,无霜期220天,年均降水910毫米左右。
最佳游览时节来到阜阳最佳的游览时节是春秋两季。春秋两个季节来到阜阳游园,如去八里河风景区、阜阳生态园、阜阳西湖能够看到烟波浩淼的湖水和百鸟竞飞的树林交相辉映,如诗如画,美不胜收。夏天的阜阳天气炎热,冬天则干燥寒冷,对于出游来说都不是很好的选择地。
旅游名胜
三清贯颍
阜阳襟带淮河,怀抱西湖,淮河的重要支流沙颍河、汾泉河呈“Y”形在阜交汇,东城河、南城河、西城河、东清河、中清河、西清河、一道河、二道河、济河、古泉河等河网纵横交错,慧湖、瑶池、西城河内河、八中塘等沟塘星罗棋布,“水”构成了阜阳最重要的自然景观元素。
文峰塔
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附近。据史志记载,因奎星楼不高,文星不太显露,所以当地文风不振,功名不多。康熙三十五年(1796年)于此建文峰塔,以振兴阜阳文风。
奎星楼
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,又称拐角楼。据传晴日登楼可望霍山,故旧县志又称“望霍楼”,俗称“三篷塔”。
颍州西湖
颍州西湖为国家AAA级风景区,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,是古代颍河、清河、小汝河、白龙沟四水汇流处。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,为唐、明、清历代名胜。
生态园
阜阳生态园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,坐落在阜城西北城乡结合部,古颍州西湖遗址,欧阳修“会老堂”北侧,系农业结构调整,改造治理泉河洼地而建。
迪沟生态乐园
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,位于颍上东北部的迪沟镇(原名:汤店镇,2010世博会小城镇展区安徽四个参选小城镇之一),地处济河、西淝河交汇处,东临凤台,北与利辛相壤,204省道纵穿南北。
临泉东岳庙
春秋时期属于迎仙店,地处豫皖交界处,北靠城河,西谤临新公路,建于东汉前夕。佛法兴盛,道城广布,有真山真水真龙地,古寺古刹古禅林之城。
美食小吃
地锅鸡
旧时农村用的锅多用砖头砌起外糊泥巴,在地上添柴烧饭,所以称为地锅。地锅鸡的特色在于烧时用木炭,大铁锅保持土菜风味,锅上贴一圈死面锅饼。起锅时鸡香饼脆。
枕头馍
阜阳特产,又称阜阳大馍或大卷子馍。每个长约1市尺、宽约半市尺,重2——3斤,堪称馍中之王。
格拉条
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阜阳,是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,颇受当地人的喜爱,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,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:在阜阳“搅拌”的方言是“搁拉”。
太和板面
即太和羊肉板面,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一面旗帜。由于它起源于太和县,加之又是在案板上摔拉而成,一般偏辣,故它的这个名字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过。
插花牛肉汤
插花高家牛肉汤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,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。